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同“揠苗助长”。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来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见“揠苗助长”。


解释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比喻强求速成,有害无益。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在同公孙丑讨论言辞和感情之间的关系时,说自己既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又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当的方法去培养它而不加损伤,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道义相配合;假如不这样,就衰败了。它是集中正义而产生的,而非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得到的。假如问心有愧,也就衰败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施行仁义一定会有福,但是不能只是因为求福而去施行仁义;心里不能忘了道义,但也不能忽视规律而助其生长,不能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然后十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真累,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已经枯萎了。其实,天下之人都有拔苗助长的心态。认为没有好处而不施仁义者,就像不耕耘田地的人;违背规律而强施仁义者,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有害处。”

近义欲速不达

反义循序渐进

例句

希望家长不要违背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去干拔苗助长的蠢事。


【词语拔苗助长】  成语:拔苗助长汉语词典:拔苗助长

猜你喜欢

  • 河图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河图洛书,是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人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

  • 相轮

    《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佛造迦叶佛塔,上施槃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相轮,贯串在刹杆上的圆环。多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后亦喻指皮相浅薄之论。清方东树《答叶溥求论

  • 锦还

    同“衣锦还乡”。清周亮工《送王将军还里暂迟湖上》诗:“一曲《临江仙》自好,锦还未必胜生还。”《聊斋志异.叶生》:“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词语锦还】   汉语大词典:锦还

  • 夏网

    源见“网开三面”。喻密布的法网。清顾炎武《赠路光禄太平》诗:“弥天成夏网,画地类秦坑。”【词语夏网】   汉语大词典:夏网

  • 击节称叹

    参见:击节叹赏偏正 打着拍子赞赏。形容对诗文或艺术品十分欣赏。《聊斋志异·叶生》:“闱后,索文读之,~。”※节,不读作jiē。△褒义。多用于对诗文、艺术或人的称赞。→赞叹不已。也作“击节称赏”、“击节

  • 潜公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四《剡东峁山竺道潜》:“竺道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既蕴深解,复能善说,故观风味道者常数盈

  • 长沙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以

  • 拜前尘

    源见“望尘莫及”。指对德高望重者的仰慕、崇拜。宋刘弇《上金陵黄尚书安中》诗之一:“南来踽踽拜前尘,雅眷仍从辙鲋新。”

  •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诗,十分注重从人民当中,从丰富多采的生活中,不断吸取新的、活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诗歌

  • 宛其死矣

    宛:通“苑”。萎死貌。 形容人瘦瘠而死。语出《诗.唐风.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毛传:“宛,死貌。”陆德明释文:“本亦作苑”。马瑞辰通释:“宛即苑之假借。”《梁书.徐勉传》:“古往今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