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拔旗易帜

拔旗易帜

指韩信派汉兵奇袭赵军营寨,拔去赵军旗,换上汉军红旗,使赵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后以此典比喻推翻别人,取而代之。汉王刘邦派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兵数万攻打赵国(今河北地区)。赵王歇和主将陈馀,聚集二十万大军于井陉(xíng型)口(今河北井陉县东的井陉山上,称井陉关,又叫土门关),抵挡汉军。韩信派人探听了赵军之虚实后,就带领汉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地方暂时驻扎宿营,韩信半夜时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小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上观察赵军,韩信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见我军后撤,一定倾巢出动追赶我们,你们便火速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于是韩信派出两千名突袭骑兵,都等候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营垒,全部拔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不能取胜,不能捉住韩信等人,想退回营垒,看到营垒上都是汉军红旗,才大为惊慌,以为汉军把赵王将领都已俘降,士兵就混乱起来,纷纷逃跑,赵军将领虽然斩杀逃兵,但无法禁止。汉军前后夹攻,大败并俘虏赵军。此典又作“拔帜”、“拔赵帜而树汉帜”。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16页:“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bì避,通“蔽”,隐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营垒)逐我,若(你们)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dùn顿,逃)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例句】:

唐·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至于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


见“拔帜易帜”。


【词语拔旗易帜】  成语:拔旗易帜汉语词典:拔旗易帜

猜你喜欢

  • 覆局

    源见“背碑覆局”。形容人记忆力极强,非常聪慧。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覆局能悬记,看碑解暗疏。”【词语覆局】   汉语大词典:覆局

  • 木受绳则直

    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一块木料在墨线规范下就能变直。 比喻人经过学习就会提高认识。语出《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故曰:木

  • 皋陶典狱

    《尚书.虞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滑夏,寂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旧题汉.孔安国传:“士,理官也。”《史记》卷一《五帝纪.舜本纪》:“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 为官不爱钱

    唐.李白《赠崔秋浦》诗之二:“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封建社会官吏贪污成风,为官不爱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国家太平兴旺的条件。后以“为官不爱钱”称代廉洁的官吏。《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

  • 击碎胡琴

    同“胡琴击碎”。清徐釚《沁园春》词:“休闲鼻犊凄凉,愿击碎胡琴去故乡。”

  • 绛老问年

    《左传.襄公三十年》:“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

  • 刻鹄成鹜

    同“刻鹄类鹜”。清 卷盦《〈蔽庐从志〉序》:“又或食古如绠,刻鹄成鹜。”【词语刻鹄成鹜】  成语:刻鹄成鹜汉语大词典:刻鹄成鹜

  • 毕娶

    源见“向平之愿”。谓办完子女婚事,避世优游。《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吕延济注:“尚子平男娶女嫁毕,敕断家事,勿复相关。”唐杜甫《西阁》诗之二:“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

  • 酒到脐

    源见“青州从事”。指好酒。宋陆游《雨中小酌》诗:“愁看场上禾生耳,且泥杯中酒到脐。”【词语酒到脐】   汉语大词典:酒到脐

  • 金台玉阙

    旧题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地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西王母之所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