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指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后遂以“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国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载卓表:“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清吴樾《意见书》:“满洲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真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亦比喻暂时救急。《三国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清钮琇《觚賸.惠士陈言》:“以致鱼泣釜中,未见扬汤止沸;猿啼树里,更逢遭火烧林。”


并列 汤,开水;扬汤,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用扬汤的办法来制止沸腾。比喻方法不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闽都别记》:“~,不如釜底抽薪,既晓以白制赤,还不知火之旺位加火!”△贬义。多用于暂时遏止问题的发生,或评论某种方法的不当。→抱薪救火 ↔釜底抽薪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而不治本谓之 “扬汤止沸”。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扬汤”何义呢?

“扬”有 “举起”义。 《仪礼·大射》: “左执弣 ( fǔ,弓把中部) ,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郑注: “扬,犹举也。”

“扬汤”犹言 “举汤”,谓舀起。把开水从锅里舀起再倒回去,以不让它沸腾,这怎么能 “止沸”呢? 所以, “扬汤”是不能 “止沸”的,只有 “釜底抽薪”方可 “止沸”。因此,“扬汤止沸”用以比喻暂时救急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之意。《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 《典略》载卓表: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及溺呼船,悔之无及。”即用其典。

此语今已为成语。


【词语扬汤止沸】  成语:扬汤止沸汉语词典:扬汤止沸

猜你喜欢

  • 誓墓文

    源见“羲之誓墓”。指辞官的奏疏。元袁桷《寿致政王侍郎八十二十韵》:“誓墓文何早,传家计岂迂?”

  • 四壁

    同“四壁空”。宋陈师道《答张文潜》诗:“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词语四壁】   汉语大词典:四壁

  • 管宁坐穿

    晋.皇甫谧《高士传》下:“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灵帝末,以中国方乱,乃与其友邴原,涉海依辽东太守,公孙度虚馆礼之。其后,中国少安,人多南归,唯宁不还。黄初中,华歆荐宁。宁知公孙度必乱,乃因征辞还。

  • 流霞杯

    同“流霞酒”。隋 鲁范《神仙篇》诗:“霜分白鹿驾,日映流霞杯。”

  • 尾生桥下

    同“尾生抱柱”。唐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诗:“尾生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 暴公子

    《汉书.隽不疑传》载:汉武帝末年,暴胜之为直指使者。素闻隽不疑贤,于是表荐隽不疑为青州刺史,使隽不疑得以大展宏材,暴因而得知人之誉。称“暴公子”。后以“暴公子”称知音。唐杨凝《别友人》诗:“倦客惊危路

  • 高谈旦月

    同“汝南月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陈叔明墓志》:“二子连环,高谈旦月。”

  • 髦头

    见“旄头”条。【词语髦头】   汉语大词典:髦头

  • 珠还浦

    同“珠还合浦”。宋苏轼《次辨才韵》:“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词语珠还浦】   汉语大词典:珠还浦

  • 执殳

    《诗.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后以“执殳”指为皇帝效力或作士兵。唐元稹《酬乐天乐南行诗一百韵》:“馈饷人推辂,谁何吏执殳。”明唐顺之《书王氏传家录后》:“其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