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根据实证。求是:求索真相。“实事求是”是《汉书》对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治学态度的评价。刘德(?——130年),汉景帝刘君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弟。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封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王。刘德研究学术,喜爱古籍,根据实证去求索真相。他从民间搜求历史典籍,得到善本书,就留下正本,另外派人精心抄录副本并赐黄金丝帛奉还给献书者。于是,各地藏有古书的人不远千里,把祖先遗留的旧书送给献王。因而河间献王刘德得到许多古代典籍,数量与汉朝政府的藏书相等。刘德搜求的书籍都是秦朝之前的古文珍本,如《周书》、《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以及孔子七十弟子的论著等。刘德在读书求学上推举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还在河间封国内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河间献王研习礼乐,重视儒学,多与儒者交往。殽山以东地区的许多儒者都慕名前来,和他交往。后以“实事求是”为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办事。

【出典】:

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刘德传2410页:“河间献王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yóu尤,同“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进献)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山东诸儒(者)〔多〕从而游。”

【例句】:

宋·刘跂《赵氏金石录序》:“东武赵明诚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欧阳公《集古》所论,以考书传诸家同异,订其得失,著《金石录》若干卷,别白抵捂,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7回:“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 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本期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


主谓 依据实证,探索规律。《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本朝学者以~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也指实实在在地办事和说话。茅盾《子夜》5:“我们不论是办个银行,或是别的什么,总是~,不能干买空卖空的勾当。”△褒义。多用于称赞干实事方面。


【词语实事求是】  成语:实事求是汉语词典:实事求是

猜你喜欢

  • 庄子鲋

    同“涸辙之鲋”。元曹文晦《水车歌》:“苏枯幸活庄子鲋,腾空如化琴高鲤。”

  • 落帽嘉

    同“落帽客”。元曹文晦《九日》诗:“酩酊携壶牧,风流落帽嘉。”

  • 小家碧玉

    《乐府诗集.碧玉歌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郭茂倩题解引《乐苑》:“《碧玉歌》者,宋 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宠爱之甚,所以歌之。”后以“小家碧玉”称小户人家的美貌少女。明范文若《鸳

  • 断臂燃身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南北朝时,僧神光闻达摩在沙林,遂往。彼晨夕参承,莫闻诲励,乃断臂置师前。后达摩遂传衣钵给神光,是为禅宗二祖慧可。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后因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瞿秋白《饿乡纪程》:“生活也好似行程,青山绿水

  • 翦草除根

    比喻彻底清除,不留后患。《西游记》第十八回:“他若不来,你却莫怪,他若来了,定与你翦草除根。”见“剪草除根”。《西游记》18回:“他若不来,你却莫怪,他若来了,定与你~。”【词语翦草除根】  成语:翦

  • 缑氏仙踪

    源见“王乔控鹤”。指王子乔仙迹。清王士禛《望缑山庙》诗:“缑氏仙踪杳,东莱 汉使还。”

  • 淮南卧

    参见:淮阳病

  • 柳絮之才

    又作“咏雪之慧”、“柳絮才高”。赞许有卓越文才的人,多用于称赞女子。谢道韫,王凝之的妻子,聪明有才识。一次,家中人都聚集在一起,不大一会儿突然下起雪来。她的叔父谢安便问:“这雪象什么呢?”谢安的侄儿谢

  • 物不得其平则鸣

    鸣:鸣叫。这里泛指有所抒发。 事物得不到原有的平静,就要有所抒发。 后多指人的遭遇不平就要发出声音表示不满或反抗。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