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嫫母

嫫母

荀子.赋》:“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唐.杨倞注:“嫫母,丑女,黄帝时人。”《淮南子.说山训》:“嫫母有所美。”东汉.高诱注:“姆母,古之丑女,而行贞正,故曰有所美。”

传说黄帝时有一女子,以貌丑德高闻名,是为嫫母。后遂用为咏丑女之典。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诗:“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典源】《荀子·赋篇》:“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唐·杨惊注:“嫫母,丑女,黄帝时人。”《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汉书·古今人表》:“(mu)母,黄帝妃,生仓林。”

【今译】 嫫母 (一作嫫姆、姆) 是黄帝时人,一说为黄帝妃。她容貌很丑。

【释义】 后以此典指丑妇人; 或借指丑陋的事物。

【典形】 嫫母、嫫母貌、嫫母姿、嫫与施、嫫母颜。

【示例】

〔嫫母〕 唐·李白 《鸣皋歌送岑征君》:“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嫫母貌〕 清·赵执信《潮州昌黎庙碑》:“使君苦要余,炫弄嫫母貌。”

〔嫫母姿〕 唐·于濆《苦辛吟》:“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嫫与施〕 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君能切体类,镜照嫫与施。”


【词语嫫母】   汉语词典:嫫母

猜你喜欢

  • 嬴女箫

    源见“乘鸾”。本指传说中秦弄玉所吹之箫。借指互相唱和的诗文佳作。清袁枚《秦磵泉学士见和前韵再唱四十二韵奉赠磵泉》:“肯把轩辕律,来寻嬴女箫。”

  • 东山起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排调》:“谢公(谢安,字安石)在东山(指会稽东山,地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桓温)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

  • 蒸藜不熟

    蒸野菜没蒸熟。曾参休妻故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曾)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蒸藜不熟,因出之。”

  • 千日酒

    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下》载:刘玄石曾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至家大醉。其家不知,以为死,葬之。后酒家计向(向,过去)千日往视之,云: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晋

  • 玉书征

    晋.葛洪《神仙传》卷八:“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还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

  • 金银台

    《文选》卷二十一晋.郭景纯(璞)《游仙诗七首》其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唐.李善注:“《汉书》:‘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而黄金白银为宫阙,

  • 王家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东晋琅邪王家人才辈出,其中王导从子王羲之为著名书法家。羲之生七子,有五人知名,如王徽之、王献之等。王家,指东晋琅邪王世家族,为世代旺族,人才辈出。特别是王羲之父子,广有才名。后

  • 玉石不分

    源见“玉石俱焚”。比喻好坏不分。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臭,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亦比喻好坏同归于尽。《说岳全传》三

  • 酒醴曲蘖

    比喻君王左右的元老功臣。《尚书.说命下》:“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蔡沈集传引范氏曰:“酒非曲蘖不成,羹非盐梅不和,人君虽有美质,必得贤人辅导,乃能成德。”酒醴:酒。曲

  •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河汉:即银河。 形容秋天景象。语出唐.皮曰休《孟亭记》:“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六.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