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失真

失真

指左丘明恐怕失去《春秋》之真实内容,而写成了《左氏春秋》。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时鲁国人,曾任鲁太史(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天文历法、祭祀等),双目失明,相传他著有《国语》一书,记载春秋时期之各国史。孔子为了阐明帝王之道,曾干求过七十多个国君,但都没有受到信用。孔子因此往西去观览周室的图籍,论列历史的记录和旧日的传闻,从鲁国(春秋鲁国故地指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泗、沐、沂水流域)的史记出发而编成《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到鲁哀公获麟之年(前481年)。他简约史籍文辞,删去繁琐重复之处,以制定义理与法度,从而使得王道完备,人事通彻。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接受了他亲口传授的意旨,因为其中有批评、规劝、褒扬、隐讳、贬抑、损伤的文辞,不可以在书面上表现出来。鲁国有才德的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各自坚持不同的思想和理论,各持己见,而失去《春秋》的真实内容,因此他按照孔子编的史记,详细地记述自己的见解,写成了《左氏春秋》。后以此典比喻失去本意,或指失去真实内容。

【出典】:

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509、510页:“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孔子周游不及十国,“干七十余君”是夸张说),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jiā家,通透)。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旨,为有所刺、讥(规劝)、褒、讳、挹(yì益,通“抑”)、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据《春秋》所编之编年史)。”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箸《论衡》85篇,20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唐·李白《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 唐·李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水传刻肥失真。”


【词语失真】   汉语词典:失真

猜你喜欢

  • 顽父嚚母

    《书.舜典》:“父顽,母嚚,象傲。”后因以“顽父嚚母”为愚顽暴虐的家长之典。《黄绣球》二三回:“有了学问,自然有见识,有本领,遇着贤父兄自然不必说,便遇着顽父嚚母,也可以渐渐劝化。”并列 嚚,蠢而顽固

  • 缁衣诸侯

    《论语.乡党》:“缁衣羔裘。”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东汉.郑玄《注》云:“缁衣羔裘,诸侯侍朝之服,亦卿大夫士祭于君之服。其服缁布衣而素裳。”缁衣,黑布衣,为古代诸侯的朝服,故有“缁衣诸侯”之语。后用

  • 商山四翁

    同“商山四皓”。明冯惟敏《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竹溪六逸,商山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商山四翁】   汉语大词典:商山四翁

  • 青藜照

    同“青藜灯”。清陈鹏年《冬日感怀》诗之二:“直庐夜检青藜照,讲幄朝呈《白虎通》。”

  • 蝇粪点玉

    苍蝇的粪能够玷污美玉,比喻奸佞害善。宋陆佃《埤雅》:“青蝇粪尤能败物,虽玉犹不免,所谓蝇粪点玉是也。”主谓 点,玷污。比喻完美的事物遭到玷污或正直的人遭到谗人的诽谤诬蔑。语本唐·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

  • 毛薛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相友善。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从之游。后秦兵攻魏,信陵君不归,二人力劝其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后以“毛薛”泛指有

  • 辟寒之宝

    同“辟寒金”。唐韦庄《又玄集序》:“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

  • 纵猎

    《北史.后妃.冯淑妃传》:“周师之取平阳(今山西临汾),帝(齐后主高纬)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北朝齐后主高纬与冯淑妃在三堆地方打猎玩耍。晋州前线送来告急文书,后主准备回朝议事,

  • 凿开混沌

    源见“凿窍”。喻指改造事物原有的自然状态。柳亚子《西湖谒曼殊墓有作》诗之三:“凿开混沌原多事,地下骚灵倘谅余。”

  • 方寸已乱

    方寸:一寸见方,指心脏。方寸已乱形容心中乱糟糟的,不知该如何办好。东汉末年,刘备与曹操交战,失败后投靠刘表,暂居新野,得谋士徐庶,甚为信用。不久,曹操率兵南下,获庶母。徐庶得知此事,心乱如麻,立即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