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因为它拘限于废井没有见过海;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冰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对于心中只有歪曲主张的人,也不能对他讲什么道义,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后因以“夏虫不可语冰”比喻人孤陋寡闻,不通晓时务。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主谓对夏天的虫不可以与之谈冬天的冰。比喻见闻短浅,不达时务的人。语本《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手教也。”△常用于指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夏虫不可语寒 夏虫不可言冰。也作“夏虫疑冰”、“夏虫语冰”。


【典源】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译】 井里的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因为受了地域的局限; 夏天生长的昆虫不能与它讲冰的形状,因为受了时间的限制,偏陋的人不能与他谈论正道,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见闻短浅,无法理喻。

【典形】 虫疑冰、虫语夏时冰、难与夏虫语、夏虫冰、夏虫疑冰、疑冰之虫、休遣夏虫知、冰有夏虫识、夏虫那知冰。

【示例】

〔虫疑冰〕 宋·王安石《同王濬贤良赋》:“谅能学此真寿类,世论妄以虫疑冰。”

〔虫语夏时冰〕 明·徐渭《次许口北招集之作》:“鸿留泥上雪,虫语夏时冰。”

〔难与夏虫语〕 宋·陆游《道室杂咏》之三:“冰霜难与夏虫语,晦朔岂容朝菌知。”

〔夏虫冰〕 清·唐孙华 《早秋杂兴》:“世上竞趋宵蚋火,人间难语夏虫冰。”

〔夏虫疑冰〕 晋·孙绰 《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疑冰之虫〕 唐·王维《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浅智胜疑冰之虫,微戒愈溺泥之象。”


【词语夏虫不可语冰】  成语:夏虫不可语冰汉语词典:夏虫不可语冰

猜你喜欢

  • 把洪崖手

    源见“拍洪崖肩”。形容求仙慕道。唐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 爨桐音

    同“爨下音”。前蜀韦庄《同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韵》:“貌愧潘郎璧,文惭吕相金。但埋丰狱气,未发爨桐音。”

  • 折胁

    源见“溺篑”。指受欺遭辱。《韩非子.难言》:“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胁于魏。”唐柳宗元《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俾折胁膑脚之伦,得自拂饰,以期效命于鞭策之下。”【词语折胁】   汉语大词典:折胁

  • 五日匆匆守

    同“五日京兆”。宋苏轼《留别登州举人》诗:“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

  • 桑雉之戒

    《书.高宗肜日》、《史记.殷本纪》载:上古商 帝太戊时,“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太戊惧,大臣伊陟劝太戊修德而“祥桑枯死”。殷帝武丁时,雉登鼎耳而鸣,武丁惧,贤臣祖己劝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 迎门请盗

    《后汉书.赵咨传》:“咨少孤,有孝行……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受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后因以“迎门请盗”比喻至孝。南朝 陈徐陵《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昔人迎门请盗,恒怀废寝之忧;当挽舆

  • 三宿念

    同“三宿恋”。宋岳珂《至鄂期年以饷事不给于时己亥夏五廿有八日始解作纪事十解呈旧幕诸公》诗之六:“桑下勿兴三宿念,古人不食武昌鱼。”

  • 扛鼎拔山

    见“拔山举鼎”。【词语扛鼎拔山】  成语:扛鼎拔山汉语大词典:扛鼎拔山

  • 图南翼

    同“图南”。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词语图南翼】   汉语大词典:图南翼

  • 雪窗萤几

    宋.陆游《祭曾原伯大卿文》:“韦编铁砚,雪窗萤几,不足以言其勤。”“雪窗萤几”的语典,是由“映雪读书”(为晋人孙康事,见“映雪读书”条)和“囊萤照读”(为晋人车胤事,见“囊萤照读”条)凝缩而成。后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