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堂堂:壮盛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一作“整整”。 形容军容壮盛整齐。 也比喻行事光明正大。语出《孙子.军争》:“无要( ㄧㄠˊ yáo )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阵)。”后多引作〔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文选.钟会〈檄蜀文〉》李善注引《黄帝出军诀》:“始立牙之日,吉气来应,旗幡指敌。或从风而来,金铎之声扬以清,鼓鞞之音婉而鸣。是谓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此大胜之征也。”宋.陈亮《又甲辰秋书》:“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雷电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明.李贽《续焚书.书汇.与周友山》:“盖自量心上无邪,身上无非,形上无垢,影上无尘,古称‘不愧’、‘不怍’,我实当之。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日与世交战而不败者,正兵在我故也。”又比喻正规的文章。清.黄宗羲《论文管见》:“而世不乏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顾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情者,所谓刳然无物者也。”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也单引〔堂堂之阵〕。三国.魏.钟会《檄蜀文》:“段谷侯和沮伤之师,难以敌堂堂之阵。”


【词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成语: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汉语词典: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猜你喜欢

  • 及锋而试

    《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今之论人才者多称及

  • 西河遇

    《史记.仲尼弟子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遇,此指遭遇。子夏曾在西河任教,为魏文侯之师。不幸儿子死了,他悲痛哭瞎了眼睛。后用为丧子之典。唐.顾况《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

  • 藕断丝联

    同“藕断丝连”。宋黄机《满庭芳.次仁和韵时欲之官永兴》词:“人道郴阳无雁,奈情钟藕断丝联。”见“藕断丝连”。宋·黄机《满庭芳》词:“人道郴阳无雁,奈情钟,~。”【词语藕断丝联】  成语:藕断丝联汉语大

  • 撒盐

    喻降雪。《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博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胡儿:谢朗小名。谢太傅:

  • 求马唐市

    同“求马唐肆”。苏曼殊《与刘半农书》:“〔达吐〕西域术语,或神秘之名,即查泰西字书,不啻求马于唐市。”

  • 双台

    源见“羊裘钓”。指富春山的东、西二钓台,传说为东汉严光隐居钓鱼处。唐方干《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诗:“林中夜半双台月,洲上春深九里花。”原注:“严光钓台渚有东西台。”后多借指高士隐居之处。元 杨维祯《

  • 泥深穿履

    源见“东郭履”。形容穷困潦倒。宋张榘《瑞鹤仙.次韵陆景思喜雪》词:“甚探梅、也来相约。更谁怜久客,泥深穿履,栖栖东郭。”

  • 升陑

    《书.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注:音ér,山名,传说即河东县之雷首山。)”传:“桀都安邑,池升道从陑。”汤相伊尹,发迹于陑,终于助汤灭了夏桀,成为殷的开国元勋。后因用“升陑”为发迹、创业之始

  • 宥坐敧器

    参见:敧器之侑

  • 抱冰公事

    宋.陶穀《清异录》上“官志”“抱冰公事”:“蒙州立山县丞晁觉民,自中原避兵南来,因仕霸朝,食料衣服,皆市于邻邑,一吏专主之。既回,物多毫末,皆寘(置)诸狱(指交付管理讼事的部门)。当其役者曰:“又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