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噤若寒蝉,比喻象秋天的蝉一样,冷得直打寒战,形容吓得不敢作声,泛指一言不发。杜密(?-169年),字周甫,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人。曾仕州郡,先后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等职。桓帝时以党锢之祸免官。返乡后,仍然保持在朝时敢于推荐有才能的人,对恶势力敢讲话反对的习惯。他的同乡刘胜告老回乡,与他正好相反,遇事明哲保身,口不言是非。有一次,太守王昱称赞刘胜是个好人。杜密听出弦外之音是批评自己,便说:“刘胜作为致仕大夫,当地政府官员像上宾一样尊敬他。可是他见好人好事而不荐举,听到坏人坏事也不揭发,隐瞒真实情况保全自己,就象秋天的寒蝉一样不发一言,这种人是有罪的。”后来,汉灵帝时,陈蕃辅政,杜密又出来任职。而在二次党锢之祸时,下狱自杀。

【出典】:

后汉书》卷67第2198页《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例句】:

宋·张守《题锁树谏图后》:“尝怪士处明时,事贤主,履高位,噤如寒蝉,或至导谀以误国。” 鲁迅《两地书》一:“明明今日好好的出席,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噤若寒蝉,或则明示其变态行动?”


述补 有如深秋的蝉那样不再鸣叫。形容受到压制而不敢说话。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那个伙伴自知在这种地方说了万万不该说出来的话,闪到我背后,一时~。”△一般用作因受限制或有顾虑而默不作声。→仗马寒蝉 哑口无言 杜口吞声 守口如瓶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作“自同寒蝉”。


【词语噤若寒蝉】  成语:噤若寒蝉汉语词典:噤若寒蝉

猜你喜欢

  • 汧国佳妇

    唐.白行简《李娃传》:“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瓖奇,有足称者。……”李娃原是长安名妓,后嫁给常州刺史荥阳公儿子荥阳生为妻。后因荥阳生为数郡之守,李娃遂封为汧国夫人。后因以“汧国”借指从良之美

  • 卑俯

    《左传.定公十五年》:“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后因以“卑俯”形容依附权贵,仰

  • 八月灵槎

    同“八月槎”。唐顾况《送李秀才入京》诗:“五湖秋叶满行船,八月灵槎欲上天。”

  • 眼如电

    源见“岩下电”。形容人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宋苏轼《赠写真何充秀才》诗:“君不见潞州别驾眼如电,左手挂弓横捻剑。”

  • 西门洒泪

    同“西州泪”。宋张炎《声声慢.中吴感旧》词:“漫叹息,向西门洒泪,不忍徘徊。”

  • 忆酒垆

    源见“黄公酒垆”。谓悼念亡友。唐李商隐《白云夫旧居》诗:“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词语忆酒垆】   汉语大词典:忆酒垆

  • 旌阳

    《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载:晋许逊曾任蜀 旌阳县令,他曾学道于大洞君吴猛,后因晋室乱而弃官东归。相传于东晋 孝武帝太康二年,在洪州 西山全家升仙而去。后以“旌阳”指许逊,为咏仙之典。

  • 驭风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唐.成玄英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列子.黄帝》

  • 渭川翁

    同“渭滨叟”。宋吕胜己《满江红》词:“渭川翁,随分小生涯,些官爵。”【词语渭川翁】   汉语大词典:渭川翁

  • 病急乱投医

    病情危急不审医术善否即求诊治。亦以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红楼梦》第五七回:“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些?’紫鹃道:‘好些了。’宝玉笑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