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嗜痂之癖

嗜痂之癖

嗜:非常喜好。痂:伤口、疮口愈合后所结成的干皮。癖:积久成习的爱好。爱吃疮痂的一种癖性。形容人的嗜好乖僻。刘邕,南朝宋人,刘穆之的儿子。特别喜欢吃疮痂,说味道像鳆鱼那样鲜美,以至于他手下的官吏不论有无罪责都处以鞭笞,为的是伤口结痂给他吃。一次,刘邕到孟灵休家,孟灵休先前患灸疮,有一个疮痂脱落在床上,刘邕拿起来吃了。孟灵休大惊失色,便把疮痂都揭下来让他吃,以至于全身流血不止。

【出典】:

宋书》卷42《刘穆之传》1308页:“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灸疮,疮痂落床上,因取食之。灵休大惊。……灵休疮痂未落者,悉褫取以饴邕。”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四·罗刹海市》:“异史氏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郭沫若《新陈代谢》:“例如喜欢墨家,便连墨家崇拜鬼神都要替它辩解,或说出一番民主的意义出来,那未免近于嗜痂成癖了。”


偏正 嗜,嗜好;痂,疮口或伤口上的硬壳;癖,习惯性的爱好。指怪诞的嗜好。《南史·刘穆之传》:“穆之孙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鲁迅《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癖,不读作pì。△贬义。多用于指不好的习惯。→逐臭之夫。也作“嗜痂成癖”。


【词语嗜痂之癖】  成语:嗜痂之癖汉语词典:嗜痂之癖

猜你喜欢

  • 金木诛

    《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夫免乎内外之刑者,唯真人能之。”“金木”指古代用金属或木头所做的刑具,用于体外刑罚。后以“金木

  • 炀灶

    《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近雍疸(一作痈疽)、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复涂侦(卫人)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

  • 啼猿之术

    源见“虚引怯猿”。指高超的箭术。唐王维《故右豹韬卫长史任君神道碑》:“文含四始,雕虫之技附庸;武有七德,啼猿之术除外。”

  • 月上柳梢头

    宋代欧阳修(一说朱淑贞)《生查子》:“玄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后世常用此语咏情人约会。元代张可之〔《正宫.小梁州》〕《秋思酸斋索赋》:“黄昏又是愁时候,柳梢头新月如钩。”

  • 庭罗雀

    源见“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清董元恺《满江红.寿祖赞善勿庵》词:“文蔚起,名薰炙;庭罗雀,尘凝席。”

  • 卑之论

    见“卑之无甚高论”。清·龚自珍《己亥杂诗》50:“千言只作~,敢以虚怀测上公?”

  • 鲁连矢

    同“鲁连书”。柳亚子《哭恽代英》诗之三:“下聊 鲁连矢,论蜀 子云文。”【词语鲁连矢】   汉语大词典:鲁连矢

  • 修禊饮

    源见“兰亭会”。指古俗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濯,以驱除不祥,并饮酒嬉游的活动。宋柳永《如鱼水》词之一:“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紫薇郎,修禊饮,且乐仙乡。”

  • 弃?关

    源见“终军弃?”。指潼关。宋司马光《送何济川知汉州》诗之一:“复寻题柱迹,重过弃?关。”

  • 青眸

    同“青眼”。宋黄裳《与南京留守》诗:“泽国旌麾十几秋,一封曾去辱青眸。”自注:“裳昔年见公于霅上,已辱奖借。”【词语青眸】   汉语大词典:青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