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向平之愿

向平之愿

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王莽大司空王邑辟之,连年乃至,欲荐之于莽,固辞乃止。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光武帝刘秀年号,公元二五年至五五年)中,男女娶嫁既毕,敕(自上命下)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字子夏)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此事又见晋皇甫谧《高士传.向长》、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

子女婚嫁之后,向子平心事已了,然后出家云游,了无牵挂。旧时称子女婚嫁之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已毕则称“向平愿了”。唐.白居易《长庆集》卷六十七“闲吟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向平身。”《古今小说》卷四:“但愿向平婚早嫁,安然无事渡余年。”


偏正 子女婚嫁事了。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儿女婚嫁既毕,即出游不知所终。后以父母对子女婚嫁的考虑,称为向平之愿。语本《后汉书·向长传》:“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初刻拍案惊奇》卷36:“这般一走,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了。”△多用于写儿女已婚嫁。→向平之事愿了向平 向平愿了


【词语向平之愿】  成语:向平之愿汉语词典:向平之愿

猜你喜欢

  • 魏国山川

    同“魏国山河”。唐杨巨源《酬卢员外》诗:“舜城风土临清庙,魏国山川在白楼。”【词语魏国山川】   汉语大词典:魏国山川

  • 临池

    源见“临池学书”。指练习书法。亦作为书法的代称。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名臣通画学》:“前代名臣能临池者多矣,鲜有以画名者。”【词语临池】 

  • 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

    道德不高的人为道德高的人所役使,不太贤能的人为非常贤能的人所役使。 古人认为这是“天下有道”的一种现象。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杨伯峻译

  • 藏器于身

    器:才能,能力。 把才具藏在身上。 表示材能不显露于外。语出《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汉书.魏相丙吉传》:“吉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

  • 伸脚

    《晋书.王济传》:“帝尝与济弈棊,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於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三国时,东吴暴君孙皓降晋后,一次晋帝问他为何好剥人的面皮。他说对无礼于

  • 葛仙公

    《晋书.葛洪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葛仙公即葛玄,他是晋人葛洪的族祖,相传他得道成

  • 嗣宗白眼

    源见“青白眼”。阮籍字嗣宗。泛指白眼相看。清高士奇《沁园春.叶讱庵编修见过不值》词:“归时候,感嗣宗白眼,频顾吾侪。”

  • 岁聿云暮

    岁:年。聿:句中语气词。暮:晚。 一年快过完了。 指年终岁晚。语出《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暮。”唐.李峤《楚望赋并序》:“岁聿云暮,游子多怀。”唐.陆贽《崔造右庶

  • 竹杖化龙

    《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费长房,汝南人,曾入山随一仙人学仙道之术,没有最终成就,师父便打发他回去。长房辞归,翁与一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在古豫州新蔡县西北)中也。’又

  • 丁宽易东

    西汉人丁宽字子襄,是梁(今河南商丘南)人。最初丁宽是项生的仆从,随着主人一起跟着田何学《周易》。丁宽学习深入机敏,比主人项生学得还好,所以田何收他为学生。丁宽学成之后,要返回东面的故乡。田何对学生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