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

天魔:佛教语,又名天子魔。指深著世间乐,又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者。舞:舞蹈。此典谓元顺帝怠于朝政,崇信藏传佛教,命16名宫女装扮天魔舞蹈以行乐。元顺帝(1320-1370年),名妥欢贴睦尔,明宗和世子,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幼年父母被害,身遭远谪。即皇帝位初,受制于权臣和太后。不久,铲除权臣燕贴木儿和伯颜的势力,重用丞相脱脱,励精图治,希企有所作为。终因积弊太深,求治失败。至正十一年(1351年),各地红巾军等起义爆发,妥欢贴睦尔颓废失意,崇信吐蕃佛教,聊以自我解脱。他命令三圣奴等16名宫女,以典型的藏族装束,扮作十六天魔,垂发辫数根,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及金杂袄、云肩等,唱《金字经》,舞雁儿舞。另以11人伴奏,乐器则汉藏合壁,有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等。每遇宫中有佛事,十六天魔女就翩翩起舞。妥欢贴睦尔对十六天魔舞甚是迷恋,对装扮天魔的宫女三圣奴等也倍加宠幸,如醉如痴。还打破五日一移宫的制度,掘地道在幸天魔舞女,以夜作昼,纵欲无度。

【出典】:

元史》卷43《顺帝本纪六》918、919页:“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

【例句】: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3《杂制篇》:“其俗有十六天魔舞,盖以朱缨盛饰美女十六人,为佛菩萨相而舞。”


猜你喜欢

  • 桑濮

    源见“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晋潘岳《笙赋》:“乐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桑 濮之流已作。”【词语桑濮】   汉语大词典:桑濮

  • 招凉珠

    参见:燕昭凉珠

  • 潸焉出涕

    潸焉:犹“潸然”。泪流貌。涕:眼泪。 眼泪汪汪流出。 形容悲伤的样子。语出《诗.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黄侃《吊汪容甫文》:“当其生时,独罹阨困,至于壶飧感义,鼓瑟伤心,斯可为潸焉出

  • 八眉

    《尚书大传》卷五:“尧八眉,舜四瞳子……八眉者如八字。”八眉,眉如八字,即八字眉。常用以指帝王之相。【词语八眉】   汉语大词典:八眉

  • 力拔山

    源见“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气盖天而倒日,力拔山而倾湍。”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其他 比喻百姓可以拥护国君,也能够推翻国君。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

  • 佩茱萸

    源见“重九登高”。古人重阳登高,佩戴茱萸,祛邪辟恶。《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 斗间紫气

    源见“丰城剑气”。借咏剑以抒用世之情。唐韩偓《宝剑》诗:“困极还应有日通,难将粪壤掩神踪。斗间紫气分明后,擘地成川看化龙。”

  • 百发穿杨

    源见“百步穿杨”。形容射术高超。亦戏称中选为婿。唐刘商《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六艺从师得机要,百发穿杨含绝妙。白羽风驰碎锦毛,青娥怨处嫣然笑。”

  • 六印

    同“六国印”。唐崔道融《过农家》诗:“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苏秦无负郭,六印又如何?”【词语六印】   汉语大词典:六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