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伏生授经

伏生授经

指秦焚书后由伏生传授私藏保留下来之《尚书》。后以此典比喻传授学术。伏生,也称伏胜。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西)人。曾任秦博士。汉文帝时,想要寻找能讲解《尚书》之人,全国找不到,后来才听说伏生能够解说,想要征召他来京城。这时伏生年纪已有九十多岁,不能行走,于是就命令太常(司祭祀礼仪)官派遣掌故晁错前往学习《尚书》。秦始皇焚烧书籍,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内。从那次以后兵战大起,人们四处流亡,汉朝平定全国,伏生再寻找收藏在墙壁内之《尚书》,丢失几十篇,只得到29篇,就用它在齐(战国时齐国地约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下游及胶东半岛地区)、鲁(春秋时鲁国地约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泗、沐、沂流域)地区教授。学者们从此很多能解释《尚书》,山东地区各位经学大师都去涉猎阅读《尚书》去教授。后以此典指传授经书学术。此典又作“济南生”、“逸书”、“济南书”、“遣经”、“伏生藏壁”。

【出典】: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伏生》3124——3125页:“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通“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例句】:

唐·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宋·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 金·贾益谦《赠答史院从事》:“郑圃道尊何敢望,济南书在子当传。” 金·元好问《郑州上致政贾左丞相公》:“郑圃亦能知有道,汉庭久欲访遗经。” 清·吴伟业《汲古阁歌》:“伏生藏壁遭书禁,中郎秘惜矜谈进。”


【典源】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大常使掌故朝 (晁) 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汉书·儒林传》亦载。

【今译】 汉代伏生名胜,是济南人,秦时曾为博士。汉文帝时,想找到研究《尚书》的人,各地都没有,后来听说伏生通晓,想召他来。当时伏生已九十多岁,年老,不能前来,于是命令太常掌故晁错去伏生那里学习。秦时焚烧经书,伏生将经藏在墙壁里。后来楚汉争战,伏胜流亡,等到汉平定天下,伏生发掘藏书,丢失几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就用来在齐鲁之间教授。学者因此很能讲述《尚书》,山东的各位学者大师都用《尚书》来教授学生。

【释义】 后以此典指传授经书学术。

【典形】 伏生藏壁、济南生、济南书、遗经、逸书、口传赖伏生、秦暴有传经。

【示例】

〔伏生藏壁〕 清·吴伟业《汲古阁歌》:“伏生藏壁遭书禁,中郎秘惜矜谈进。”

〔济南生〕 唐·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济南书〕 金·贾益谦《赠答史院从事》:“郑圃道尊何敢望,济南书在子当传。”

〔遗经〕 金·元好问《郑州上致政贾左丞相公》:“郑圃亦能知有道,汉庭久欲访遗经。”

〔逸书〕 宋·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


猜你喜欢

  • 绕梁歌

    同“绕梁声”。宋刘辰翁《水龙吟.寓兴和巽吾韵》词:“流觞事远,绕梁歌断,题红人去。”【词语绕梁歌】   汉语大词典:绕梁歌

  • 彼恶敢当我哉

    恶( ㄨ wū ):怎么。 他怎么敢抵挡我呢? 表示自恃勇力,不把别人放在眼下。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清.李百川《绿野仙踪》七回:“

  • 钓鳌客

    源见“龙伯钓鳌”。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狂谲》:“王严光颇有文才而性卓诡,既无所达,自称‘钓鳌客’,巡历郡县,求麻铁之资,云造钓具。”后蜀何光远《鉴诫录.钓巨鳌》:“会昌四年,李相公 绅节镇淮南日……

  •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夷:古代指东方或西南方少数民族。狄: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 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的百姓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的百姓不高兴。 古代形容仁义之师深受四方百姓欢迎。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书》曰

  • 迅雷不及掩耳

    见“疾雷不及掩耳”条。见“疾雷不及掩耳”。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这样,待明晨拂晓,便可以~之势,夺下无名高地,取得立足点。”【词语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迅雷不及掩耳汉语大词典:迅雷不及掩耳

  •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之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面孔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热变冷。 古代谚语。形容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语出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二五:“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谚曰

  • 西山爽气

    源见“拄笏看山”。指明朗开豁的景象。暗示人清高疏傲,为官有闲情。宋张孝祥《鹊桥仙.以酒果为黄子默寿》词:“东风消息,西山爽气,总聚君家户牖。”金蔡松年《永遇乐.建安施明望》词:“忆当年,西山爽气,共君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德业,恩泽),五世而斩(断绝);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私,窃自;淑,善,此指承继修养)诸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流传的德业,大约可

  • 过眼烟云

    宋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后以“过眼烟云”指曾经过目或经历过而随即消逝的事物、事情。宋王十朋《县学别同舍》诗:“伴人灯火情犹在,过眼烟云事已非。”

  • 束蕴请火

    见“束缊请火”。汉·韩婴《韩诗外传》卷7:“即~于亡肉家。”【词语束蕴请火】  成语:束蕴请火汉语大词典:束蕴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