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列子.说符篇》:“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密谋)乎?’孔子不应(白公,白公胜,他是楚平王孙,太子建之子。建奔郑,白公欲为乱,故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石投入水中则没,比喻微言不可察觉。孔子答以善没者能取之,是说明凡事是不可能隐瞒的,终究能被人发现)。’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此进一步以二水交融,不可分辨,比喻微言深隐,不可能被发现)?’孔子曰:‘淄渑(二水名,都在今山东)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知言者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而说者则不以言词去表达,用话一说出口,则无有什么隐微可谈了。孔子反对白公侈谈阴谋,故而这样回绝他。)。……’”

白公胜对于微言密谋很感兴趣,一直问阴私是否也能暴露。孔子认为所谓微言,只能心领神会,不待形之于语言,话一说出口,便谈不上保守住什么秘密了。

“以石投水”,石与水是不可掺合的,后用以比喻想要消灭形迹,终归难办,隐瞒事物的行为,迟早是会被发现的。

“以石投水”也有另外的用法,例如《文选》卷五十三,三国魏.李萧远(李康)《命运论》中说:“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这里,“以石投水”则是以水能迅速受没石块为比,喻言听计从,相互投合。


偏正 ①比喻虽将阴谋密事深藏起来,但形迹终会暴露。《吕氏春秋·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高诱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喻微言若石沉没水中,人不知,行没水中之人能取之。”②比喻双方互相投合,极其默契。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莫之逆也。”③比喻事情过后,即隐秘不闻。明·燕客《天人合征纪实》:“镇抚纳臧,如~,不敢争轻重之衡,亦不敢问多寡之数。”△用于关系、状态方面。↔以水投石


【词语以石投水】  成语:以石投水汉语词典:以石投水

猜你喜欢

  • 蓬生麻中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后因用“蓬生麻中”为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主谓

  • 命世才

    《文选》卷四十一旧题汉.李少卿(陵)《答苏武书》:“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中有以“命世之才”赞扬古代名士。后以“命世才”称颂才识卓著之士。唐.皮日休《鲁

  • 黑牡丹

    宋.苏轼《分类东坡诗》十一《墨花》:“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宋.程縯注:“唐末刘训者,京师富人。……京师春游,以观牡丹为胜赏。训邀客赏花,乃系水牛数百在前,指曰:‘此刘氏黑牡丹也。’”“黑牡丹”原

  • 大夫封

    同“大夫松”。唐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或著仙人号,或以大夫封。”

  • 屈谷巨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

  • 孝先笥

    同“孝先便腹”。元胡天游《无书叹》诗:“劫灰不赭孝先笥,昼卧坦腹时摩挲。”

  • 郢人

    源见“郢匠挥斤”。指与匠石合作的郢人。喻知己,知音。三国 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可尽言?”【词语郢人】   汉语大词典:郢人

  • 湫闭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杜预注:“湫,集也;底,滞也。”后以“湫闭”谓闭塞不通。清魏源《默觚下.治篇》:“衰则反是,其人材如蛰墐户,湫闭槁窳,所至而百物受其怆悢。”【词语湫

  • 卞和献宝

    源见“和氏之璧”。喻怀忠贞以献宝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 效陶种秫

    源见“陶令秫”。形容喜酒好饮,超脱免俗。宋梅尧臣《阻风秦淮令狐度支寄酒》诗:“我今正得杯中趣,效陶种秫置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