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乘桴浮于海

乘桴浮于海

桴( ㄈㄨˊ fú ):古代把竹子或木头编成牌以当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即今之木簰。 乘坐木簰漂到海外去。 意谓逃避现实社会。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明.余永麟《北窗琐语》:“太祖问曰:‘谷珍,你一向在那里?’珍曰:‘臣天下无道,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束带立于朝。’”


【典源】《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今译】 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那就乘木筏渡海离开好了。跟随我的,怕是只有仲由 (字子路) 吧?”子路听了很高兴。

【释义】 后以此典指避世远遁; 或泛指航海等。

【典形】 乘桴、乘桴浮于海、乘桴翁、桴泛、浮海叹、桴可浮、海可浮、孔子思浮海、鲁叟乘桴、宣尼浮海、乘桴浮、鲁叟浮海、宣尼浮海、乘桴计、乘桴追圣。

【示例】

〔乘桴〕 三国·曹植《盘石篇》:“乘桴何所志? 吁嗟我孔公。”

〔乘桴浮于海〕 唐·顾况《曲龙山歌》:“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

〔乘桴翁〕 唐·岑参 《东归发犍为》:“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桴泛〕 清·赵执信《始见海》:“蠡测亦云妄,桴泛将安归。”

〔浮海叹〕 明·魏时亮《平壤拜箕子墓》:“道无浮海叹、义与采薇同。”

〔桴可浮〕 明·杨慎《七犯玲珑·顾箬溪》:“风堪御,桴可浮,函关紫气度青牛。”

〔海可浮〕 清·丘逢甲《将之南洋留别亲友》之一:“要知吾道其南意,鲁叟先言海可浮。”

〔孔子思浮海〕 元·揭傒斯《和张太乙秋兴》之十:“已悲孔子思浮海,更讶庞公不入城。”

〔鲁叟乘桴〕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宣尼浮海〕 清·丘逢甲《再和絜斋世丈西园秋兴》:“宣尼浮海叹,同此怅栖遑。”


猜你喜欢

  • 纳肝

    源见“弘演纳肝”。谓忠烈之举。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庙社沦胥,主臣同尽。纳肝无救于卫灭,藏血何补于周危。穷尘终古,宁不恫乎?”【词语纳肝】   汉语大词典:纳肝

  • 瓜熟蒂落

    比喻时间一到,条件成熟,就能顺利成功。清代翟灏《通俗编.草木》引《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啄同时。”啐:试尝一下,辨别滋味。连动 瓜熟了,瓜蒂自然会脱落。比喻条件、时机一旦成熟,事情就能自然成功。宋

  • 绝缨会

    源见“绝缨”。泛指宴会、聚会等。元无名氏《斗鹌鹑.妓好睡》曲:“绝缨会上难侍立,才烛灭,早魂魄昏迷。”【典源】 《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

  • 拥吟鼻

    同“拥鼻吟”。宋张炎《凄凉犯.北游道中寄怀》词:“山势北来,甚时曾到,醉魂飞越。酸风自咽,拥吟鼻、征衣暗裂。”

  • 湘泪

    同“湘妃泪”。唐李商隐《潭州》诗:“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 耆指

    《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郑玄注:“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后以“耆指”谓年老。宋程俱《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吾生忧患余,年忽见耆指。”【词语耆指】   汉语大词典:耆指

  • 迟晖

    同“迟光”。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朝云旭日照青楼,迟晖丽色满皇州。”【词语迟晖】   汉语大词典:迟晖

  • 剪鲸

    《文选.曹冏〈六代论〉》:“扫除凶逆,剪灭鲸鲵。”李周翰注:“鲸鲵,大鱼吞食小鱼者,比喻不义人也。”后因以“剪鲸”比喻剪除凶逆。唐玄宗《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幸过剪鲸地,感慕

  • 眼如岩电

    同“眼如电”。宋陆游《稽山农》诗:“眼如岩电不看人,腹似鸱夷惟贮酒。”【典源】《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艺文类聚》卷十七引《竹林七贤论》曰:“王戎眸子洞彻,视日而眼明不

  • 刘阮醉桃源

    同“刘阮天台”。唐 吕岩《七言》诗之一〇四:“曾随刘 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