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逞之徒

不逞之徒

原作“不逞之人”,指因不得志而故意为非作歹、犯法乱纪、专干坏事的人。公元前563年,由于郑国执政子驷对田制进行改革,郑国群公子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尉氏的田地都被剥夺了不少。为此,他们聚集五族不得志的那些人一起发动政变,杀死子驷并劫持了郑简公。子产闻知政变消息,即刻调集军队,整顿器械,平定叛乱,郑国又恢复了安定。

【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


偏正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年》:“初,子䦉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回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四是各军大招兵,‘~’去了许多。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贬义。多用于坏人方面。→亡命之徒 →老师宿儒。也作“不逞之辈”。


解释逞:如愿,满意。本指心怀不满而行为不轨的人。后泛指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子驷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拥立郑简公,杀死反对派,成为执政大臣。子驷主持国政后,整治田间沟渠和田埂,损害了贵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又聚集了一群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

叛军攻入国都和宫廷,杀死了子驷,以及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子国、司空(最高工程建设长官)子耳,并劫持了国君。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有叛乱,因为不作准备就去追赶,所以未获成功,只收敛了父亲的尸首。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后,先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顿好防守设备,然后才把家兵排成队列,带领十七辆兵车前去征讨。战斗之前,子产先收拾好父亲的尸体,然后率领部队一举攻破叛乱者的巢穴,平定了这场暴乱。

此后,子产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大臣,为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子产治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以至于他死后,郑国的壮年人放声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

近义亡命之徒

例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对于不逞之徒一定要坚决打击。


【词语不逞之徒】  成语:不逞之徒汉语词典:不逞之徒

猜你喜欢

  • 无如奈何

    参见:无如之何【词语无如奈何】  成语:无如奈何汉语大词典:无如奈何

  • 点鬼录

    同“点鬼簿”。明陶宗仪《辍耕录.点鬼录》:“文章用事填塞故实,旧谓之点鬼录,又谓之堆垛死尸。”【词语点鬼录】   汉语大词典:点鬼录

  • 哭穷途

    《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魏、晋之际,政局混乱,阮籍因不满意司马氏政权,心情愤懑,为遣怀适意,常独自驾车到外面游玩,每逢车到不辙之处,便恸哭而回,这正是因为

  • 聚沙年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以成佛道。”《法华经》云,儿童玩耍,用沙堆塔,后成佛道。后遂用为咏儿童时代之典。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教虚弃。

  • 韩卢逐逡

    《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冈者五,兔极于前,犬疲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韩子卢与东郭逡,均善驰逐,二者争强斗胜,环山腾冈,奔

  • 元凯贵

    《晋书.杜预传》:“杜预字元凯……时帝密有灭吴之意,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仕晋,历任要职,后遂以“元凯贵”指才华、功勋卓著的大臣。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百遍:形容次数之多。见:同“现”,呈现。 表示书读很熟,道理自然明白。语出《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南朝.梁元帝《金楼子.戒子》:“凡读书必以五经为本,所谓非

  • 梦入槐根

    同“梦槐安”。明郑若庸《玉玦记.行刺》:“箭穿杨叶知无失,梦入槐根定不归。”

  • 梨花云梦

    同“梨花梦”。苏曼殊《〈双枰记〉序》:“故宅江山,梨花云梦。”

  • 黄河千年一清

    《左传.襄公八年》:“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晋王嘉《拾遗记.高辛》:“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后因以“黄河千年一清”指圣君在世的升平之瑞或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