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六策

三十六策

同“三十六计”。宋陈与义《送王周士赴发运司属官》诗:“去去三十六策中,第一买酒鏖北风。”


【典源】《南齐书·王敬则传》:“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 (cu) 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今译】 南朝齐时,齐明帝已经病重,将军王敬则再次起兵造反,朝廷上下 一片震恐。明帝次子东昏侯在东宫与人商议防范王敬则谋反事,派人上屋顶张望,见征虏亭失火,以为是王敬则杀来。急忙整理行装,准备逃走。有人将此事告诉敬则,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他们明帝父子唯应急速奔逃,一走了之。”檀公,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走为上计指檀道济伐魏不利主动退兵事。三十六策泛指许多计策,并非实数。

【释义】 后以此典指计谋虽很多,只有离去或归隐一种最好。

【典形】 三十六策、檀公策、檀公画计、我策三十六、走上策。

【示例】

〔三十六策〕 宋·陈与义《送王周士赴发运司属官》:“去去三十六策中,第一买酒鏖北风。”

〔檀公策〕 清·唐孙华《叶忠节公挽诗》:“或陈檀公策,先走乃明哲。”

〔檀公画计〕 宋·陆游《悲歌行》:“檀公画计三十六,不如一篇归去来。”〔我策三十六〕 宋·陈与义《书怀示友》:“我策三十六,第一当归田。”

〔走上策〕 元·方回 《记游自次前韵》:“尔来何止师左次,三十六策走上策。”


【词语三十六策】  成语:三十六策汉语词典:三十六策

猜你喜欢

  • 折五斗腰

    同“折腰五斗”。清唐孙华《同年沈嗣昭谈杭州西溪之胜》诗:“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

  • 书纸尾

    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县丞是副职,其职位虽高,但上有令长之

  • 李膺仙

    源见“李郭同舟”。美称李膺。亦借指名流。唐羊士谔《郡中玩月寄江南李少尹》诗之二:“桂华临洛浦,如挹李膺仙。”【词语李膺仙】   汉语大词典:李膺仙

  • 焚山林

    同“焚林”。宋黄庭坚《次韵答张沙河》:“策名日已污轩冕,逃去未必焚山林。”

  • 三咽李螬

    《孟子.滕文公下》:“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山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匡章对孟子称美于陵陈仲子,说他生活不依赖于

  • 剜肉为疮

    参见[剜肉成疮]。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妄加雕饰谓之剜肉为疮,此文人之通弊也。”见“剜肉补疮”。【词语剜肉为疮】  成语:剜肉为疮

  • 袁室无烟

    同“袁安高卧”。唐薛涛《酬杨供奉法师见招》诗:“不嫌袁室无烟火,惟笑商山有姓名。”

  • 鼓缶之情

    源见“鼓盆”。指对生死的达观情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词语鼓缶之情】  成语:鼓缶之情

  • 盐梅之寄

    源见“盐梅和鼎”。喻指可托付重任。《隋书.刘昉郑译等传论》:“暨夫帝迁明德,义非简在,盐梅之寄,自有攸归。”偏正 喻指可寄以重任。语本《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

  • 楼护唇舌

    同“君卿唇舌”。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杜钦文辨,楼护唇舌。颉颃万乘之阶,抵嘘公卿之席。”【词语楼护唇舌】   汉语大词典:楼护唇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