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冬足文史

三冬足文史

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字曼倩,平原 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后因以“三冬足文史”为禀赋聪颖、学业有成之典。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典源】《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三十二万言。’”

【今译】 汉代东方朔字曼倩,为平原厌次人。武汉帝初即位,在天下征召品行好、有才学的人才,将予以破格任用。四方人士纷纷上书论述政事得失,自我吹嘘的数以千计,那些无甚见地的就留下书奏让其回去。东方朔初至京城,上书说:“臣朔少年失去父母,靠兄嫂养大。十三岁开始学书,三个冬天文史知识已足够了。十五岁学习击剑。十六岁学习《诗经》、《书经》,诵读了三十二万言。”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勤奋,学业有成。

【典形】 三冬、三冬文史、三冬学、三冬足、三冬足文史、文史三冬、旧学三冬、三冬足用。

【示例】

〔三冬〕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被玉轴之文章,三冬遽足。”

〔三冬文史〕 清·顾炎武《寄李生云霑》:“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三冬学〕 唐·刘禹锡《酬乐天偶题酒瓮》:“三冬学任胸中有,万户侯须骨上来。”

〔三冬足〕 唐·杜甫《题柏学士茅屋》:“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三冬足文史〕 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文史三冬〕 元·耶律楚材《壬午西城河中游春》之九:“文史三冬输曼倩,田园二顷忆渊明。”


猜你喜欢

  • 玉纽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二》:“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研’。”后因以“玉纽”指珍贵的砚。清周亮工《还砚歌》:“髯公有砚真奇哉,帝鸿玉纽不须猜。”【词语玉纽】   汉语大词典

  • 琴高骑鲤

    同“琴高乘鲤”。清王士禛《刘子端舍人惠琴鱼》诗:“琴高骑鲤撇波去,至今溪水桃花香。”

  •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管仲:春秋时齐国人。齐桓公任以为相,称为仲父。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霸之首。彼:那样。功烈:功业。 管仲得到国君的信赖是那样地专一,行使国家的政权是那样地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地卑

  • 凤德之衰

    源见“接舆歌凤”。喻指贤者晚年操行有缺失。《晋书.周?传》:“初,?以雅望获海内盛名。后颇以酒失……庾亮曰:‘周侯末年,所谓凤德之衰。’”

  • 东堂桂

    源见“郤诜丹桂”。指科举功名。五代齐己《赠孙生》诗:“待折东堂桂,归来更苦辛。”【词语东堂桂】   汉语大词典:东堂桂

  • 两鹤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相传北宋隐士林逋居住在杭州孤山,养着两只鹤,放出去在天空飞翔很久之后,再飞回来进笼。林逋经常泛舟游西湖各

  • 十二峰

    《读史方舆纪要》六六《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即巫峡。巴山山脉特起处,有十二峰,……”唐.令狐楚纂《御览诗》李端《巫山高》:“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因巫山有十二峰,故以十二峰为巫山之代称。又诗人

  • 五色补天

    同“女娲补天”。元许有壬《水调歌头.胭脂井次汤碧山教授韵》词:“五色补天缺,万世仰娲皇。”

  • 竹林眠

    源见“竹林七贤”。表现叔侄深情。唐杜甫《示侄佐》诗:“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 未明求衣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齐人邹阳在劝谏吴王刘濞(bì必)时上书说:当初汉文帝进入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立为天子,因天下多事,就处处警惕小心,有所戒惧,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每天,天还没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