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以当百

一以当百

当:抵挡。用一个去抵挡一百个,用以比喻拚尽死力地去英勇战斗。刘永福(1837-1917年),本名义,字渊亭,原籍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钦州市)人,迁居广西上思(今广西上思县)。雇工出身,曾参加吴凌云领导的广西天地会起义。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在广西、云南边境组织黑旗军,抗击清军。后退入越南境内,开山辟林,聚众耕牧,坚持斗争。法国侵略越南,他应越南政府邀请,于1873年、1883年两次大败法军,击杀法将安邺、李维业。曾收复河内。法、越议和,清内阁学士廖寿恒向清德宗光绪帝上奏条陈:分析法国、越南战争及和谈等各种情况,并认为“我清朝目前虽未与法国直接交兵打仗,但是刘永福应越南政府邀请抗法,不能不为越南守卫疆土,所以近来我们暗中帮助黑旗军刘永福,他几次对法军作战都获得胜利,法国人无可奈何,于是又假托说派法军来是为了保护越南的。刘永福及所领导的黑旗军听了都非常愤怒、气满胸膛,这时如果奉到皇帝颁发命令去与法国侵略军开战,黑旗军将士都能以一个去抵挡法军一百个,拚尽死力地去英勇奋战。这样一来,那就会使我国云南、广东的边防祸患稍稍缓解;就是越南、法国的兵战争端也可以收敛或停止。”皇帝对此奏章也深为感动。不久,法军向驻越清军进攻,挑起中法战争,刘永福及黑旗军受清政府收编,参加抗法。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临洮(īáo桃)(越南境内)大败法军,牵制了法军,支援了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抗法大捷。战后,刘永福任南澳镇(今广东南澳县)总兵。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他被调往台湾驻防。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刘永福领导当地军民反对割台斗争,多次打击日本侵略者,终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他打不了只得走,乘外轮逃回大陆。1911年辛亥革命,广东独立,刘永福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后辞职回籍。1915年,他发电报坚决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倡议组织义勇队抗日。不久病逝。

【出典】:

清史稿》卷439《廖寿恒传》12400、12401页:“寿恒复上疏言:‘……盖我不与法构兵,永福不能不为越守土,故迩来阴助黑旗,屡战皆捷。法人不得已,乃托言保护。永福忿懑(fèn mèn份闷,愤怒生气)填胸,苟奉诏书,无不一以当百。如此,则滇、粤之边患稍纾,越、法之兵端可戢(jí集,收敛;停止)。’……”

【例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原则和这相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勇猛果敢,乘胜直追。’”(新原则:指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的军事原则)


主谓 一人抵过百人,形容异常勇猛。语本《战国策·齐策一》:“使彼罢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夷兵再却再进,我军无不~,自辰至申,饥不得食,渴不得饮,誓死格斗。”△褒义。多用于打仗方面。


【词语一以当百】  成语:一以当百汉语词典:一以当百

猜你喜欢

  • 剑戟森森

    剑、戟:古代的兵器。森森:排列紧密,寒气逼人。形容剑戟林立,戒备森严,气势逼人。比喻为人阴险,心机深密。李义深,赵郡高邑(今河北省中南部)人。初附北魏权臣高欢,官居鸿胪少卿。后见尒朱兆兵力强胜,遂弃高

  • 巢卵同倾

    同“巢倾卵破”。宋周邦彦《楚平王庙》诗:“杀贤恐遗种,巢卵同时倾。”

  • 穷态极妍

    见“尽态极妍”。【词语穷态极妍】  成语:穷态极妍汉语大词典:穷态极妍

  • 郑牛

    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十六《双鹦鹉》诗自注云:古谚有:“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东汉.郑玄,为当代大儒,家中有牛,触墙成八字。后因以咏牛,或用为主人风雅,牲畜亦能书字之典。唐.白居易《双鹦鹉》诗:“

  • 虎卖杏

    源见“董奉杏成林”。咏隐者或仙道生活。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

  • 及肩

    同“及肩墙”。晋孙绰《颍川府君碑》:“矫矫秀姿,卓卓英韵;他人之高,及肩而已。”【词语及肩】   汉语大词典:及肩

  • 攀恋

    源见“攀辕卧辙”。攀住车马,恋恋不舍。形容对解任良吏的挽留眷恋。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宇文显和墓志铭》:“在州遘疾,解任还朝,吏人攀恋,刊石陉山。”《隋书.伊娄谦传》:“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

  • 白玉台

    《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东汉.应劭注:“阊阖,天门。玉台,上帝之所居。”《楚辞》东汉.王逸《九思.伤时》:“缘天梯兮北上,登太一兮玉台。”注:“太一,天帝所在,以玉为台也

  • 桓石虔来

    《晋书.桓石虔传》:“石虔小字镇恶。有才干,趫捷绝伦……三军叹息,威震敌人。时有患疟疾者,谓曰‘桓石虔来’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见畏如此。”后因以“桓石虔来”为镇恶去疾的典故。清陈维崧《念奴娇.丁巳中秋

  • 东西南北身

    同“东西南北人”。清沈永令《咸阳寓中》诗:“楚越燕 秦路,东西南北身。”